English

电子出版你怎么了?

2000-0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任路平 我有话说

据新闻出版署统计,1999年,我国共出版了1804种电子出版物(CD—ROM光盘),其中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类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数为252种,仅占电子出版物年出版总数的14%。如果按国家正式批准的80余家电子出版单位平均分摊,每家一年还出不到4种该门类的光盘。其他的电子出版物品种分布情况是:计算机技术类(软件)689种,约占总数的40%;娱乐类(游戏)112种;自然科学总论105种,约占6%;经济类99种,占5%。对照1998年的出版情况,全年共出版1442种,其中文化教育科技类为449种,计算机类323种,娱乐类97种。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科技教育类光盘的出版品种数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并在总品种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小。这与现实需要出现背驰。

数据的背后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已出版的光盘中,以内容取胜的光盘远少于电脑功能性光盘,电子出版担负的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功能相对弱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电子出版力量不足的问题。

电子出版自1992年在我国起步,首先反映在技术功能上的突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遍应用,光盘出版越来越多地显示了其出版特性——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的功能。许多光盘制作公司仅以制作技术作为生存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感到可供制作的选题和资料来源有问题,有些开始逐步退出这个领域,电子出版的资源性日益突显。

从电子出版的组织形式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演变:前期由一两名电脑技术人员和数名电脑美工再加一个项目策划人,组成一个多媒体光盘制作小组,出版的光盘内容以自编为主,容量有限,带有明显的技术为主的特征,以程序员主导产品开发。近来这种模式已开始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因为以内容为主的电子出版,需要各方面媒体力量的协调,同时要处理大量的版权问题。局限于上述人员,已很难完成大量以内容见长的出版物的制作出版工作。

目前,大量的电子出版物还是靠社会上的制作公司完成从选题到策划制作的整个过程。因此已出版的电子出版物质量难以提高,读者购买国产正版光盘常有质量不高的感觉。正版光盘普遍销量上不去的原因,其中有一条是与制作出版中搞“短平快”的短期市场行为有关。内容少、制作不到位、错误百出,正版光盘鱼龙混杂,加上销售店少和店铺缺乏电脑演示设备,很难在采购时让普通消费者当场作出鉴别,因此久而久之,以不买不碰为妙成了消费者的上策。正版电子出版物真正是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更何况还有盗版市场的存在。正版市场的萎缩,对大量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更造成威胁。

目前从事电子出版的出版单位,从前期运行结果看,普遍效果不显著。有许多电子出版单位还在为生存而战,惶顾发展。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在资源性上出了问题。独立的电子出版单位在尚未形成资源积累和市场优势的情况下,过早地与传统出版资源一刀切开,形成事实上的“早产”。这种组织形同制作公司,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它们在前期投资快消耗完的情况下出现了生存“危机”,转而靠其他副业来维持主业,导致本末倒置。有些靠音像教材,有些靠办杂志,还有一些靠光盘加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此搞电子出版终究不是个办法。

笔者认为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还在资源的有效组织上。有两种组织模式可供参考。一种是靠组建出版集团的方式,将电子出版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纳入整个资源利用的环链中;另一种是与原来的图书资源不分家的方式,即在图书出版社中设置电子编辑室。如此,首先在资金上,对可以利用的图书文本数据,不再重复投资,资源的二次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需要创新的产品,可以得到图书市场的资金来源,或作为投资或作为借贷,使电子出版在较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有较为稳定的风险投资来源。其次在人力资源上,同样可以不作重复,图书编辑是电子出版最好的前期力量,不仅选题有市场眼光,案头加工成果更是电子出版最好的原料(已经校对和编辑的数字化文本)。最后在市场销售渠道上,可以利用现成的图书销售渠道,仅在其上增加新的业务种类。从而避免了新建渠道所涉及大量的投资和人员费用(非目前所有的电子出版社可以承受)。在上述组织体系内,电子出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制作的优势,从而形成资源的集中使用,分散处理(仅根据媒介不同和市场不同,在后期分开处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电子出版早期发展所遇到的“资源”和“功能”的矛盾。这种模式说白了实际上是一种将“图书、音像、电子”三权合一的“大出版”思路,正为当今进行出版改革的某些地方出版集团所实践着。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